1998年,中国感光行业到了全面崩溃边缘。中国政府推出了“全行业合资计划”:协议实施后,3年内其它外资感光材料企业不得在中国国内投资建厂。
该计划需要10亿美元的投资,已占领中国60%市场份额的日本富士权衡再三后选择了放弃。最终,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98协议”。
看起来柯达捡了大便宜。当2002年富士重返中国时,柯达胶卷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攀升到60%,沦为二线品牌的富士再也无力与柯达相抗衡。
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的富士公司,及时预见到数码化浪潮对胶卷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甩掉包袱启动前所未有的系列改革,积极向数码业务转型:第一,调整中期计划,对公司整体经营和组织结构进行彻底改革;开拓新兴市场,集中资源积极促进成长型事业的发展,并强化并购和联盟。第二,加强合并经营,对同样从事胶片业务的富士胶片、富士施乐进行整合。第三,强化新事业的开发体制,激发每位员工的最大潜能,形成变革、转型的企业文化和氛围。
转型后的富士更像一个IT公司,在其2004财年的236亿美元销售总额中,影像(照相器材、胶卷与数码相机)、信息(印刷及医疗系统)和文件处理(复印机和打印机)等三大领域分别占销售总额的29%、31%和40%;在“财富》500强”排名中上升到第227位,2005财年销售收入也比柯达高出近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