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这段话,作者先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等说明什么是“不义”,进而推及攻人之国为“大为不义”,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层层推理,有力地批判了那种谓攻人之国为“义”的颠倒是非的荒谬说法,极具说服力而又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说是《墨子》散文的代表。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曾游历于齐、梁,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统治者所用,于是退而与弟子著书讲学。《孟子》七篇就是孟子晚年的作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他生活在地主封建势力在各国先后实行变法的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16]。孟子在诸侯各国用武力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称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这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不过他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