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歌曲、曲艺和舞蹈
明代是民间文艺发展繁荣的时代。民间歌曲在这时特别是明中期以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大量的山歌和俗曲在城乡人民口头中广泛传唱。这些民歌以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礼教、暴露黑暗政治、追求婚姻自由、歌颂坚贞爱情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山歌·月上》:
约郎约到月上时,
那亨月上子山头弗见渠。
咦弗知奴处山低月上得早,
咦弗知郎处山高月上得迟?
短短四句,通过淳朴的想象,就将一位等待情人的姑娘那种天真的性格和真挚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来,真可谓是“天然去雕饰”,这是当时那些正宗诗文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深受人民的欢迎,而且也受到不少文人的重视和推崇,认为民歌“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19]。甚至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铰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20]不少文人也运用民歌的形式进行写作,并搜集民歌,汇集刊行,如金台鲁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驻云飞》,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山歌》,醉月子选辑的《新镌雅俗同观挂枝儿》、《新锓千家诗吴歌》等,为保存我国民间文学的优秀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