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男女老幼皆可学”的民众学习主体观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没有学习主体就无法构成学习行为。学习主体的构成决定着学习客体的选择与学习效果的性质。为了实现追求真理、学为真人、造福民众的学习目的,陶行知站在全民族的高度,着眼于大众的解放事业,扩大了学习主体的范围,力求给更多的下层民众以学习机会。陶行知深知不识字民众的疾苦,他说:“一个不识字的人,好像失了耳目一样,什么事都不能办。世界的大事,也不知道;时代的变迁,也不知道;就是别人写封信给他,他也不知道。你看这不识字的人们,何等的苦恼啊!”[47]所以强调学习主体不能总是停留在贵族少爷小姐这个层面上,而应当向下扩充到百姓、女子、仆人等平民阶层。要想使大众彻底解放,“就得要男女、老少、大小、主仆,一律读书”。[48]力求“使不识字者识字,不读书者读书”。[49]以此来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同时,从实用角度来看,学习对提高主体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说:“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律师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音乐家要用书,戏剧家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用书。”[50]这里的“用书”就是“读书”,陶行知为了强调读有用书、学真知识,所以他说,“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他从社会各行各业在提高技能方面对学习的需求出发,论述了学习主体应遍及全社会的人去读书学习,他主张将学习与生存挂钩,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平民去读书。“现在读书的人可找饭吃,不读书的人也可找饭吃,所以大家就以读书不读书为无关紧要的事。要解决平民读书的问题,非使饭碗与读书发生关系不可。”[51]这样大家尝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了。而且大家比学赶帮,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识字的同事可以教不识字的同事;识字的家人可以教不识字的家人;识字的夫役可以教不识字的夫役;识字的车夫可以教不识字的车夫;识字的和尚可以教不识字的和尚;识字的犯人可以教不识字的犯人。”[52]全社会就会形成一种热爱学习、气氛民主、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这一思想对当今构建学习化社会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